义工作家的梦与追求:袁子弹

来源:南粤公益基金会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4-11 09:53:55

■第12届深圳读书月“青工大课堂“上,袁子弹做主题演讲。

 

  周卫桥 男,湖北人,多年从事业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阅读》等报刊发表过文章。内刊编辑。现辗转深圳、中山两地。

  11月23日午夜,没吃晚饭的袁子弹送金雪上车后,又回到前进二路的办公室。这个月很累。他想停下来,可是停不下来,很多事情要安排,近期的文化活动实在太多了。

  按计划,11月份,袁子弹在本届深圳读书月期间,要开展15场青工大课堂活动,这将创造深圳读书月青工大课堂历届活动之最。但他的目的不是创造这个之“最”。“如果政府或企业在资金上作一些支持,我要把青工大课堂做成深圳最有影响的关爱青工文化的传播平台。”他说。这里面的“青工”也包含“义工”在内。

  这个想法他四年前就有了,没有实施不是他没有组织能力,而是缺钱。

  收到他的名片时,感觉他并不特别缺钱。上面一般写着:“中国第一义工作家,资深广告人,深圳金牌活动策划师,深圳乡情网CEO,中国宝安网CEO,正统心算(国际)教育培训机构深圳区域总裁”。这头衔里面,除了“中国第一义工作家”看上去没什么真金白银的财富外,其它的都是“含金量”颇高的职务。

  然而,知情人都知道,他需要必要的钱,来完成他心中的梦想。

  没有经费也要筹办青工文化服务机构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让袁子弹眼前一亮。尽管如今户籍在深圳,但一年前,他的身份证签发单位是湖北阳新县公安局。本质上,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名生活在深圳的农民工。

  他还联想起自己另一个身份。他是宝安义工联“红马甲”中的一员。这重身份让他与许多义工朋友连在了一起,让他了解了作为义工,需要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在与宝安、龙岗等地众多新生代农民工接触后,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筹办一家专业的为青工文化服务的机构。

  而在之前,深圳读书月青工大课堂已连续开办了5届。其中,袁子弹在第11届策划、组织了12场,得到了读书月组委会的肯定。在当年11月,他被宝安区委宣传部评上了“先进个人”。

  “青工大课堂”作为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的部分,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20年20个历史风云人物之一的安子的倡导。安子的初衷,是通过身边鲜活的励志榜样,给予在深圳的新生代农民工以深圳市新市民成长的力量。身为国内优秀的培训师,安子刚开始就身先士卒,免费在读书月期间巡回演讲。这其实是为青工大课堂定下了“公益”的性质。

  袁子弹参与后,深得安子公益精神的传承,联系主讲老师和活动场地,都要说服对方“友情支持”。这样,一场活动下来,他不仅捞不到什么实际利益,有时还因为过程中的纰漏遭到非议。

  对于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宝安的义工朋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吴月家大叔几乎每场都到现场,甘当志愿服务者。“袁大哥,你是我学习的榜样。”网友燕菲也在他的博客里这样留言。

  众多青工、义工的支持,让袁子弹一干就是四年,而且越干越大。他甚至有更加大胆的想法。“我要搭建一个专业的平台,不仅在深圳读书月期间开展活动,而且在全年开展一系列关爱青工、包括义工在内的文化活动。”

  个人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

  “袁子弹,你什么事情都涉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事业干得太杂了。”即使被视为人生导师,邱金平还是毫不留情地批评袁子弹。

  其实不只邱金平一个人这么认为。2009年,他拿着杂志刊号申请表到广东新闻出版局,准备创办新杂志。到了2010年,他开始张罗印刷厂开业了。在2010年年底,苦瓜网上线的消息又从他那里找到了源头。之后不久,他居然又带领珠江电影制片厂知名导演于得水去云浮市考察筹拍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的事。“你不是一个能人,就是一个神人……”三年前认识袁子弹的朋友“湖北佬”这样说。

  不过,有人也给过他更为具体的建议。朋友阿华曾经劝他:“政府的领导你认识一些,有些关系还不错,弄个项目做做,肯定不是现在这样辛苦。你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是你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情。”阿华的建议当然中肯,他心里也明白,阿华已经当面重申几次了。

  袁子弹是一个固执的人。他说:“我做生意,不是看生意值不值得我做,而是做生意的人值不值得我去合作,值不值得我去为之付出。”他将自己的这种成就事业的原则称为“另类人生价值”。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他的这种“价值观”是令他走了不少“弯路”。

  据不完全统计,除公开介绍的建筑工、仓库管理员、送水工、发行员、书刊编辑、品牌策划师、网站运营经理、教育培训管理者外,袁子弹也不忌讳还做过卖一个桔子赚五分钱、拍一张照片挣四毛钱的小商小贩的职业。

  这些眼花缭乱的职业,看似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像漫无边际的人生偶遇,充满了随意性。可是袁子弹对此有他自己的看法。“袁子弹不是一个神,但袁子弹可以创造一个美丽的传奇。”他在《我是可

  以成功的》中这样写道。他相信他是可以成功的,“因为袁子弹永远有着一种感恩的心态。”

  从感恩心态的角度来看,袁子弹是可以相信的。就是因为这份心态,他加入宝安义工联,而且已是第四个年头了。2010年3月,他荣获了“爱心义工”称号。

  网络催生的“中国第一义工作家”

  袁子弹的笑是很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看起来特别自然。可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你的笑看起来还蛮可爱啊!”一位朋友在看了一张他少有的带笑容的相片后,觉得是个重大的发现,立即发出感叹。

  他的确是一个不太善于笑的人。即便是苦闷,他也是流露在文字当中。而他写的文字,基本都公开在网络上,并且带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很能感染人。

  2003年,袁子弹接触网络,并担任深圳热线(奥一网的前身)老乡录的版主。那段时间,因为他贴出的自己原汁原味的打工生活文章,拥有了大量的跟贴追捧。这刺激了他的写作热情。于是,只要是觉得有话可写,他都挂到网上去。如今,在网上写作,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与以前有些不同。那时他喜欢写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初中三年大约写了三本厚厚的笔记本,在技校则写了四本。应该说,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另一个不同则是,那时是为兴趣,只写给自己看,属于日记。

  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网上写作不只是作为写作阵地存在,还兼具资料库和宣传的功用。“你的博客就写得非常不错,因为我在调研宝安义工联的相关资料时,在百度上查来查去的,很多都是你写的,所以我也认真看了你的博客。”2010年12月16日,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教授来到宝安,听说袁子弹就在现场,就走过来找他亲切交流。

  《义工境界》、《人生转弯处也会有掌声》、《创业路上》、《说回到原点》、《学会笑》……这些文章大都是在深夜成稿的,体裁各异,随笔、散文、诗歌不一而足。他来不及看第二遍,就上传到博客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精致的结构层次,可是并不妨碍别人阅读。因为阅读之后,别人很快就知晓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他的文章像新闻,能及时地传播他的所思所为。因而无意中成了一种记录人生轨迹的线索和档案。

  “子弹,你的文章写得很好,真情流露。我很佩服你,因为你的内心比较强大,好像困难在你眼中不算什么。”有人跟帖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文章总有人愿意去阅读的原因,“逻辑性可能不很强,可是带着个人体温,不秃废,很阳光。”

  2008年末,在朋友建议下,他将零散的贴子、博客文章进行了整理,三个月后,《心灵·历程·感悟——生命的另一种美丽》结集付梓。

  2009年3月1日,作品集首发式作为第六届深圳关爱行动的活动之一在宝安举行。活动中,袁子弹被市文联评为“义工作家”。时任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对于他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文字把义工精神传播出去。

  2010年11月,他的诗集《诗意人生》顺利出版。这是他的第二部作品,依然选自他的网络博客。在这本书里,有对家庭的爱之眷恋,更有对义工情怀的讴歌。

  “他的生活是一种与功利无关的真正诗意人生,作者在诗行中追求的是真性情的表达和真感情的抒发,信手拈来,毫不做作,仿佛与读者促膝而坐,秉烛夜谈。”诗友“小兵小卒”评他诗歌时,用了《玫瑰和子弹》这样深具对立意味的题目。

  袁子弹自己认为,生活是一种不断的竞争和自我超越,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要得过且过。富足的生活固然好,但朴实平凡更能陶治人的情操,比如做义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极有号召力的小人物

  在宝安义工中,提到袁子弹,没有不知道的。都知道他的热心肠。他义务维护宝安义工联官网及日常管理。宝安义工网和中国宝安网一样,是他影响力的发源地。在这里,人们见证了他所说的“美丽的奇迹”的一种。

  今年4月,黄石东楚网论坛上一篇帖子《谁来救救我患白血病的女儿?》辗转到袁子弹这里,经过他在深圳老乡群的呼吁,变成了《我们的爱心在努力》。五天中共募集到爱心款七八万元。其中,月薪不到2000元的湖北人陈绪精,捐出了500元;广西人胡永华,捐出了200元;专门从东莞赶到深圳的马先生不留名,送来了500元。这笔款由他转交到了患者王丽君的父亲面前。

  7月的一天,失踪四年的湖北大冶的9岁小男孩柯龙华,上了深圳媒体发布的“寻亲榜”,《东楚晚报》的朋友刘修强托袁子弹提供一些线索。他当即去市福利中心了解情况,不料因自己准备不足,吃了闭门羹。接下来,“关注柯龙华”的寻亲消息在他的博客不胫而走。在他的关注和参与下,9年前襁褓中被遗弃的柯龙华成功回家,并顺利地落实了户口、入学等问题。

  在帮助柯龙华的过程中,《深圳晚报》记者雷丹感受了义工和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感慨道:“在福利中心,还有几个人能像柯龙华这样幸运呢?”这种感慨,袁子弹感同身受。他在心情记录中写道:“义工能帮助的,从来都是少数人。而我自己,也只是义工中的一个。”

  事情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主人公的遭遇却叫人心酸。这样的爱心事情,袁子弹自己都记不清楚到底做了多少次,所以,他也被媒体称之为“爱心叔叔”。他加入义工联后,结识了更多有爱心的人,形成了更广大的“爱心资源”,从网络的号召力,到现实的号召力,袁子弹感受到了小人物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而他,乐于有效地发挥这种来之不易的号召力,贡献于社会,贡献于公益。

  新深圳人的活法

  “在深圳,太多的人在说,却没有人去做。太多的人浮躁。”他说。见过太多有想法的人,可是比照自己的想法,他又感觉无语。因此,袁子弹对事物的许多观点,与身边的人有些不同。

  他说,“义工不仅仅是穿上红马甲。有人是穿着红马甲,但不是义工。”这话不太中听,但是确实是现实情况。所幸这说的只是个别现象。

  今年7月19日,大运会U站即将启用,袁子弹以“督导”的身份查看出自义工的志愿者的精神状态。天下着大雨,当班的副站长钟林波,志愿者李飞龙等五人,打着伞在雨中一次次接送行人,护送了几小时,最后都淋湿了。结束工作评分时,袁子弹给了他们很高的分数。同是义工,他很尊重这群默默付出的人,也是满含敬意的。

  从1997年第一次来到深圳,他在这里差不多生活了14年。14年里,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也帮助了一些他能帮助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明白他的活法。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年来,袁子弹好像没成就过什么大事。正统心算教育比起深圳其它培训机构,名不见经传;中国宝安网的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广告人在广告行业里也没有惊世之作;自己的作品没有获得诸如“人民文学奖”之类的奖项……总而言之,不算成功。

  去年五月,一个认识了很久的朋友问想不想回湖北发展,这个朋友在深圳工作了十年,选择了回老家。这让袁子弹突然很难过。回老家这个问题,他不是没有想过。这几年他每年都会回去,多的三两次,少的也有一次。每一次都会加深他“回不去了”的压力。在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老年人一年一年地减少,新出生的人都不认识。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家乡的“边缘人”了。

  “我的生活现在只好在这座城市里了。”袁子弹说。所以他仍然在深圳,做他想做的事。

  “经历人生十字路口每一次的选择,经历人生角色的每次转换,都能带给自己丰富的收获,变得更加有自信、也更加喜欢自己。记住在每一个转角处,都会有掌声在喝彩。”在一篇文章中,他阐释着自己的价值追求。(来源:宝安日报